给爱情溺水者的求生指南

给爱情溺水者的求生指南

恋人,你是我的不幸和我的大幸。

4月 11, 2021 阅读 1765 字数 5890 评论 0 喜欢 0
给爱情溺水者的求生指南 by  理想国imaginist

博尔赫斯有一句诗,是说恋人的:“你是我的不幸和我的大幸”。

爱情有如溺水,突如其来的抽筋让游泳好手也无能为力。在爱情中,大概没有人能说自己没有溺过水吧?不同的只是次数和时间长短。

下面是台湾知名作家陈雪的三篇短文。陈雪说自己谈过很多恋爱,却在四十岁之后才真正开始学习爱,并以自己为对象,层层解剖爱情的迷雾、关系的难题和失去的伤痛。

这是献给爱情溺水者的“求生指南”,不一定有效,但多少指明了方向。

1.一见钟情

年轻时代,我只相信一见钟情,我以为其他种类的恋情都是经过妥协的结果,可能过于功利。或许因此,我谈过许多起初美好、最后近乎悲剧的恋爱。

因为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盲目摸索,感觉应该更像“疫情”,是以灾难程度大小来感受强度的,有一种说法是“失去之后才知道爱得多深”,但我深以为却是“在一起之后才知道分开比较好”。

气质、长相、身材、打扮或者某种难以描述的“整体氛围”,就是这样打中你的心了,你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见不到他,你盼望因为与他靠近,他所有美善、魅力就都属于你,你想象与这样的人共度晨昏,进一步说话、亲密,甚至,一起生活,白头偕老。奇怪啊!不管几岁,即使是少年少女,在一见钟情时,也都会产生“此生非你不可”的贸然念头,而这些更教人确定爱的神秘,爱的不可解释,以及爱的“模糊形状”。

面对“那个人”,我们总是太急切了,生怕一旦错过就此永远错过,或者也不知道怕什么,那种不能自制、为某人神魂颠倒,那近乎飞蛾扑火的种种行为,都让你感到爱意充满,行动力满分,爱情就这样来了,你没多问、多想,能在一起就好。

无论多么强烈的一见钟情,进入爱情之后,就是二见,三见,常见,你看见他,他看见你,你们关系日益频繁,深入,你惊讶于“这是我当初爱上的人吗?”或者“他为什么越来越美好,让我越陷越深?”我就曾经在某段恋情里,几乎第一个星期就想要分手,简直大梦初醒。我后悔于为什么不认识深一点再交往,但我们已经写了好多好多信了啊,我好像也已经知道他的这些那些过往,这个那个疾病,他为我描述过之前的疯狂、悲伤、痛苦,然而,交往前那些只是“故事”,交往后,那些曾经疯狂的举措,变成了我的“生活现实”,我只想逃。

确实,观察再久,有许多事不在恋爱的时候是无法发现的,不只是那些“日常生活细节”或“人格特质”,而是在面对与人“亲密”“冷淡”,面临“选择”“失望”“挫折”时的反应,我们会对最亲密的人毫无保留地展现,甚至,我们会对他进行“感情勒索”,甚至召唤、引发自己内心也不知悉的“黑暗”与“狂暴”。

一见钟情的危险在于,使人轻易地构想一种隐恶扬善的“爱情”,将恋人的优点放大到极限,以至于交往时失落更深,造成纷争,或陷入自己也无法解脱的困境,甚至把生命都困住了。虽然这些过程是学习爱、学习理解人、学习面对人生并非如想象中般一帆风顺的体验,但初试爱情滋味的人,或者始终带着少女心恋爱的人,往往因此承受超过预期的伤害,甚至失去勇气无法再进入爱情。

我们可以做的,并不是关掉一见钟情的机制(如果有这种装置的话),而是,从这使我们一见钟情的对象(有时是一种类型,你总是爱上某种类型的人,谈着剧情相似、结局相同的恋爱,而只悲叹自己命运不佳,遇人不淑),反过来认识自己,辨明自己心中的恐惧、失落、遗憾与追求,在与这个看似“命定的对象”互动的过程里,尝试修补自己,进而可以不需要透过特定的符码、特征,来寻求爱情。不再企图透过爱情“立即”地使自己完整,或得救。

无论是日久生情也好,一见钟情也罢,那些没有美好结局的爱依然贵重,重点在于整个过程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倘若我们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设计好来“符合我的需求”“使我一定幸福”的,我们体验各种爱的“开始”,那最神秘、最不可捉摸、最令人激动的时刻,但心里知道,即使如此,自己的人生依然需要自己背负,这段爱情未必会以美好结局收尾(谁知道结局到底在哪?),理解爱情的无常,不让一次爱情的结果打碎自己。

我曾经期待着这世上有某个人如此美好,足以使我的人生也变得美好壮阔,曾经,有人紧抓着我不放,或者我不顾一切去追不属于我的爱情,最后两败俱伤,身心破裂。经历过许多次精疲力竭的爱情,我慢慢知道,无论遭遇再美的人,人无法透过占有来使自己成长,真正可以使人生变得更好的人,不是他人无尽的爱,而是自己的成长,而我更期盼自己从等待拯救、期盼奇迹以恋人的形象出现的人,转变为可以带给他人幸福的人。

2.互动

你问我:“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爱情”,“如果在爱情里没有陪伴的义务,为什么要交男女朋友?”

我也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需要爱情?为什么要谈恋爱?但这些问题,我得到的都不是“功能性”的答案,我们不是“需要”恋爱所以去恋爱,是因为“坠入情网”所以谈了恋爱,“爱情”并不是一个物品,一种东西,用以满足“某种”或“数种”需要。爱是一种状态,爱情是一种“关系”,而交往,只是众多爱的可能性之中我们选择的一种。

如果是基于相爱的前提而进行的恋爱,不是某种买卖,不是契约,也不是交易,那么,它当然必须是自由意愿底下的互动。两人是在相爱的前提底下,自愿地在或长或短完全不预期的时间里,愿意将爱情以“恋人”的方式落实在现实里,进行各个层面的深刻的互动。

这其中当然包括了“相处”,尤其是生活上的相处,一起吃喝、做事、娱乐、谈话、睡眠、饮食起居,生活细节的互相参与,这些事都是让我们透过近距离的接触,让“爱”这种抽象的感受,能够有具体行为来表达,也让爱的心意,透过点滴的互动,从最初的浪漫感受,进阶到对彼此更深入的理解(或者说比较多面相的理解)。

爱情的关系,是透过彼此约定的一对一方式(或其他形式),自愿在这段时间里更专注地与对方的互动,因为人的时间有限,虽然人的自由意志会让我们对更多的人产生兴趣、喜好,或者渴望,但若要进一步地认识彼此,若希望透过爱情的形式来探究他人内心,深入他的世界,并与之互动,现实上需要局限在比较少数的人身上,才能可行。

两人从彼此感到爱意,到决定了“交往”,都是基于自由意愿,所以即使在进入关系之后,因为这份自由意愿,是可以喊停的。即使没有喊停,对于不愿意去做的事,对于不是出于自愿的行为,都可以说不,所以我的观念中,谈恋爱不是一种约束行为,而是自由意愿的“约定互动”,一旦一方失去意愿,自动失效。

即使在两人都愿意的状态底下,每个人的时间、心力、处境都不一样,所以“陪伴不是义务”,因为当我们要求对方“尽义务”时,他的自由意愿会被妨碍,而这一种妨碍,是对爱情有害的。但,恋人需要相处,如果把“陪伴”转换成“相处”,是让人自由选择的,因为希望彼此关系更深入,希望理解对方更多、互动得更全面。恋人在决定进行恋爱的时候,得先把“相处”当作重要事项,如果不愿意与人多相处的,可以不选择恋爱这种模式,爱的感觉,放在自己心里即可。

两人都愿意相处,接下来要衡量的就是如何拿捏时间,如何让这份相处变得自然,符合彼此的需要。如果一方总是处在“依赖”、“寂寞”、“空洞”的状态,渴望透过恋人的“陪伴”来缓解这些痛苦的感受;或者,以为只要恋人愿意多花时间“陪伴”,自己人生的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然而,被赋予这种“陪伴义务”或“陪伴责任”的那方,可能自己的状况也不佳,或者他也有自己的需求,或并不是没时间或没意愿,而是不喜欢“被指定该如何如何”。有时,单纯想要相处的愿望,却变成复杂且充满负面情绪的抱怨:“为什么你都不陪我?”“如果爱我就该陪我!”“如果都不陪伴,那为什么要交往?”

当你需要陪伴时,当这份需要变得强烈,令人焦躁,可能要先反过来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份需要本就不是有人应该来满足的,当这份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自己该如何自处?

当你觉得需要陪伴时,或许你想要的是“互动”,你感到寂寞,可能因为缺乏更丰富的互动方式,但因为不知如何表达,也不知如何创造,只能以“为什么不陪我”来表现,看起来就像是指责、抱怨、需求,而对方会反抗、排斥、退却。

我们总习惯于某些事物的发生,将之视为必然,谈恋爱就是要一起吃饭、看电影、散步,享受亲密关系,甚至一起睡觉,一起外出,有些人将这些“曾经”发生在追求期间或热恋时分的行为视为“常态”,却漠视另一些应该深化、可以进一步得到进展的互动。比如除了约会之外,两人是否逐渐理解对方,是否对于彼此的处境更能支持,是否一起创造出一个人时没有创造的、比如扩大彼此的视野,因为认识另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因为这份爱情,让自己得到力量,进而变得更安定。

我们往往在还来不及得到爱情的益处时,先感受到了它的破坏力,比如原本一个人生活得还算独立,当有另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依赖心就跑出来了,比如原本还算怡然自得,当进入恋爱中,却变得患得患失。比如,对自己的理解是个“大方的人”,陷入热恋时,却总是没有安全感。

进入恋爱,是透过与他人深刻的互动,发现更深层的自我,而爱情,是使我们愿意,或者想要,透过这种发现,进一步修整自己,面对自己,极好的方式。

当你需要“陪伴”时,先与自己作陪,让自己去掉那份焦虑、那种要求,可以更平静或更舒坦地试想着“如何与对方多相处”。所谓的相处,是相互的,当然是要一起做彼此都愿意或喜爱的事,而不只是要求对方听你倒垃圾、陪你逛街,把那些感到空洞、寂寞、乏味的时间,把那些希望恋人陪伴你的心意,转变成创造对关系与爱情更有益的事。进一步地关心对方,衡量他没办法与你相处的原因,试着去开发出彼此更多的心力,找出可以让彼此都开心或感到满足的事物,我想,当“被要求陪伴”变成“彼此在相处”,当“总是被指责做得不够好”变成了“我们来试试看如何去做”,陪伴不再是苦差事,“相处”就更有可能发生了。

当恋人从“陪伴”变成“相处”,当“义务”变成“意愿”,那些阻碍爱情流动的,会反过来帮助你们,让恋人有更多时间相爱,而不是抱怨或逃避。而你可以从一个总是渴望陪伴的人,变得更有能力付出。

3.失去

总是等到即将失去,才知道失去的恐怖,但是为什么“失去”像是怪兽,你只能看见它一点一点现形,就能逐渐笼罩整个天空、让世界变暗,使生命变形。

他说要走了,这次是真的了。“我不爱你了。至少,不像以前那样爱你了。”“我曾经非常爱你,但那份爱已经消失了。磨损了。”“我对你失望了。”“我们和平分手吧!”

或者不解释,不说不爱,只是“要离开”。

到底哪一种情况比较好?可不可以都不选?

纳闷自己哪来的自信以为他的爱永不消失,后悔那些曾在争执时说过的粗暴言语,气恼你为何往墙上丢了一只杯子,干吗没事要偷看对方的手机……桩桩件件,你紧张、吃醋,不安全感、嫉妒,所有恐惧总和起来变成了失去。

我曾面临的失去,是早在自己逐步失去时还不自知,不仅不自知对方的疏远,更未发觉自己的怠惰,爱情是两个人自愿成立的关系,失去,也是两个人造成的结果。

我曾以为那人是我世界的全部(因为我的世界也还没建立起什么),甚至包括同居、交通、经济等,恋爱将两个人的所有都缠在一起,离开,像是要把生命切成两半,“什么都没有了”。

本来就无一物。我经济不独立,甚至不会骑摩托车,我还不敢放手全心投入写作,生活里除了恋人,我连跟家人关系都不好。

这是谁的问题?该由谁来面对?答案很清楚。

后来我先去租了个套房,买了台二手摩托车,从组装书架、采买一只盘子开始练习。

失去的痛苦,现实上的崩裂,自己性格的矛盾与脆弱,对方对爱情的忽来忽去,感情过程里的伤害,与对最后彼此的选择,究竟为何走到分手,这些漫长而细微的过程应该抽丝剥茧,公正理性地回顾;但即使这时候回顾或反省也挽救不了关系,甚至,我们不是为了挽救关系而做的,对,这样的时候不要“使出全力”、“动用一切可能”来挽回,不要挽回,不要做出千百个承诺,不要发誓我会改,可以表达“愿意努力”“希望对方再仔细思考”“给彼此与关系一个机会”,然而这些表达以外,不要用情绪作为武器,不要以死威胁,不要用自己的痛苦来让对方“理解”你的爱,很痛苦、很害怕、很担忧、无法想象接下来的生活、茫然无措,这是真实感受,但这终归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感觉即将失去或已然失去,是爱情最后一个身影了,那感受如此漫长、细致、美丽却令人悲伤,以至于你几乎想起了几年来所有的发生,面对着他收拾一半的行李,所有曾经成双成对如今都形单影只的景物,你悲痛欲狂,你想,前方没路了,没朋友、远离家,如今连最后依靠都要失去了,不如死。

但不要死。尤其在失恋的时候,即使只是为了不让对方遭到罪咎,也不要选择自残。应该在即使最后一分钟的关系里,也想着要让对方“好”而不是要他“懊悔”、“自责”。

爱情显露的往往是我们生活与生命某个阶段的面貌,恋人只是相陪一段的同伴(即使这一段也可能长达一生),关系与生命都充满变动,这是最开始要给自己的心理建设。

珍惜这最后时刻的回看,记起自己在还相爱时的猜疑(不能只因为他长得漂亮就心生不安),就要去面对性格里为何善于猜疑(这跟对方长相无关,这是自信的问题),该如何表达这份不安,进而改善容易不安的感受,这需要很多努力。记起自己在争吵时的暴力举措,除了后悔,更要知道这是与爱相违背的,无论多么愤怒,要学会控制愤怒,而不是用力量去展现。“但生气、不安跟他的作为也有关”,是的,恋人的所有事物都息息相关,然而,你因为对方的美丽性感热情而爱上他,不代表这份美丽性感热情只属于你,当他决定要开放自己,他想要更多经历、更多爱,当你们相知更深,或许该做的不是怀疑、担忧、责骂,而仅仅是放手让他自由。

爱一个人,未必只能将他占为己有。相爱到一个程度,发现彼此心之所向并不同路,不要勉强,可以改变关系。

失去所爱,仅是表面的意思,只要你珍惜他,他始终存在你的生命里,可以给予你意义。然而,现实上的陪伴确实没有了,你必须回到自己的生命里,“切切实实面对属于自己生命的课题”,整顿起事业、工作,认识新朋友,做各种可能的尝试,让倾颓的生命重新站起来,花费心思厘清自己生命里正在遭遇的问题。当所爱的人要离去了(无论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也是催促你得回到“自我”这个主题里,这不仅是要“爱自己”,而是要直面自己,修整自己,重新审视在这段关系里自己的改变。

不要摧毁自己,不要用悔恨模糊记忆,记住这段关系里所有带给我们的意义,哪怕是痛苦的部分,而从中找出可以让生活继续的力量,所有的挽回、懊悔、等待,都不要针对他,而是化入生命里让自己变得更成熟、独立、有能力去爱的人;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等到他,该不该等他,然而,那条河流已经不同了,唯有重建自己,才能面对日后的生活,以及,即将到来、那份可能的爱情。

本文选自陈雪的《恋爱课2:我们都是千疮百孔的恋人》

理想国imaginist
4月 11, 2021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毛姆真的有“厌女症”吗?

    之前跟朋友聊到毛姆的所谓“厌女症”,他说也许毛姆不太有一个伟大作家必需的同情心。 我承认在《昂蒂布的三个胖女人》里面,毛姆的好笑已经变得刻薄甚至有点恶毒了(虽...

    理想国imaginist 阅读 934
  • 山顶白马

    朋友给我发来朱因的结婚照。照片上,那男的西装革履,牵一匹马看着朱因,一身笑意,只有侧影。朱因一袭婚纱,坐在马上,婚纱垂下,就像马也穿上了婚纱。 她结婚我是知道的,只是没...

    陈小手 阅读 1206
  • 我们都是突然长大

    有的人会失眠,有的人会喝醉,有的要嚎哭整晚,有的人会去街上独自走一夜,有的要在自己身上划一刀烟头烫个疤。还有的必须自甘堕落把自己当块抹布一段时间,有的打了无数通电话给...

    马良 阅读 1027

寻读经典 © Copyright 2024

备案许可证号: 粤ICP备1604500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