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编辑部例会上,常老师讲了个段子。他说他在香港去了两次兰桂坊,两次都是中国人的局,结果在座所有时髦洋气但都是地道大陆出身的朋友们,却都讲着流利英文谈笑风生——当时他有点心塞,心想又没外国人在场,这么做作真的好吗?
结果隔几天我又发现个反例,某互联网大公司,有歪果仁在内网上吐槽:怎么中国工程师凑一起就总爱说中文?然后各种讨论都出现了,结论很微妙:语言好像天生就自带排外的功能,尤其是在(英语环境下的)工作场合,说非英文自己是方便了,却会给周围人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困扰。
「别处」的朋友们大多身在国外,对于“见到同胞说不说中文”、“在什么场合下该说中文”、“有外国人在场还说不说中文”最有发言权。我自己尤其好奇的是欧洲那种多语环境,大家见面也都要讲英文?至于总有那么一小撮人怀有“英文比较高级”的狭隘看法,我估计法国人就一万个不同意吧。
· 在国外,中国人跟同胞讲中文吗?
习惯讲中文,感觉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尊重
@阿熊
坐标:美国
我是在美国读理工科的PhD,系里中国小伙伴算比较多吧,一般大家互相见到都会说中文,如果系里有活动,一般也是中国人自己玩自己的,剩下的人一起玩。有的时候我路过中国老师的办公室,也会听到他们用中文讨论学术问题。
其实系里也有其他非英语国家的小伙伴,但可能因为人太少所以只能说英文了。
我感觉很多时候这样的分层也和英语运用的熟练程度有关,有的时候大家聊天聊得开心时,有不说中文的小伙伴过来,大家也会换成英文。但是这样的时候整个聊天节奏就变了——直接导致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点尴尬,过一段时间就又转回中文了。
很多时候用哪种语言交流,更多在于哪种语言用得更加熟练。如果两种语言都比较熟练的话就不会太在意用哪种语言交流。但如果有一群人,每个人英语都和中文一样熟练的情况就会很少,所以最后会变成中文主导。
我一般见到中国人还是习惯讲中文,感觉这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尊重。如果有中国人要对我说英文,我也会改说英文。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件趣事。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下认识了一个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小哥,我和他一直是说英文的。有一次我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一个中国学弟加入了我们的对话,整个对话就变成了中文。等学弟走了之后我和小哥的对话也是继续用中文进行了下去——虽然下次我见到小哥,我们俩又用英文开始了对话。我感觉我和小哥聊天的语言完全是随机的,哪个都可以。
为了准备面试,两个人中国人在家说英文
@高老庄的夜
坐标:芝加哥
中国人碰到中国人一般都是说中文,还没碰到说英文的情况。
如果有外国人在场的话会讲英文。倒也不是说中文不及英文高级,如果大家都会说中文,那就说中文啊。只是如果有外国朋友在,还滔滔不绝地说中文无形之中就立了一道墙,外国人就没有机会 get involved,会让他们觉得尴尬和不适应吧。
当然听说有的中国人会故意避免说中文,这也分情况:确实有人觉得英文更高级,但我也有朋友是室友两个人在家说英文,因为要为面试做准备。
有外国人加入谈话,会把中文话题快进结束
@豆腐
坐标:瑞典
我本来不是特别在意这个,就算大家在我面前说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我也不会觉得不舒服。但我出国后发现很多人讲我听不懂的语言时会特别和我说明一下——或是表示道歉和不好意思。
于是我就意识到,哦原来很多人会不高兴被一种听不懂的语言环绕,不顾别人听懂与否有时是挺不礼貌的行为。我个人会比较注意这一点。
但如果我和中国朋友讲中文的时候外国人半路插进来的情况下,我也不会突然就讲起英语,那样也挺怪的,我会刻意快进中文谈话进程尽快结束。
不是在亚裔聚集的地方见面,就会说英文
@jte
坐标:新西兰
曾经去到过一个白人朋友极力推荐的中国餐厅,一进去看到服务生都是亚裔面孔我就想当然用中文点餐,结果对方全程懵逼。后来发现店里的华人服务生都不会说中文,而且店里的顾客基本都是白人,然后就尴尬了。这件事至今还会被老公取笑。
仔细想来,我觉得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还是挺谨慎的(也许是也经历过类似的尴尬事件,但中国游客就另谈了)。大家基本上有个共识:亚裔面孔≠是华人,是华人≠就会说中文。两个亚裔面孔初见,一般会先以英文交谈,如果认出对方英语里的中国口音,确认了对方可以说中文之后,就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切换到中文。
在新西兰的公众场合碰到中国朋友,如果对方英文流利,而且我们不是在亚裔聚集的地方(比如中国餐厅,中国超市,中国灯会等等)见面,那我多会选择说英文,以示对身边往来的本地人的一种尊重。
而且老公这个外国人常常在场,私下和中国朋友聚会的时候我们也多是说英文,以免冷落到他。好玩的是有时候和华人朋友讲电话,常常一开始时用中文,然后是中英夹杂,在某一个点两个人开始英文对话,然后也许又会切换回中文,基本上是怎么顺口怎么来的。
刻意不愿意和同胞讲中文,会被他人议论
@洛小梳
坐标:美国中部某小城市
我在美国中部某大学就读。和其他很多美国高校一样,这四五年来,国际学生的录取人数节节攀升,其中,中国学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我来学校之前就认识不少中国同学,大家在一起都是讲中文。如果中国人和同胞,在没有其他国家的同学的情况下,非要说英文,一般会被认为很奇怪。而且如果中国人一天到晚只和美国人在一起,刻意不愿意和同胞一起玩或者讲中文,一般也会被他人议论。
每当有外国朋友在场时,我都会照顾外国朋友,要么就充当翻译,要么就索性说英文。一般要是中国人明显多于外国朋友时,我会帮忙翻译,但是和中国朋友还是说中文。反之,在本来就没有很多人的对话,或者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人数相差不大的时候,我会切换成英文和大家交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因为如果我被一个我一点也不会的语言环境包围,我会觉得很不舒服。
当然,以上的情况是针对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在课堂上讨论,或者做小组作业,除非整个组都是中国人,一般我都会用英文和大家交流。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在中国老师或者助教的office hour问问题的时候,我都会用英文,老师或助教也会用英文回答问题。我之前的室友的老板是中国人,但是他们每周meeting,或是邮件往来都是英文。一方面是因为,我的专业知识教育都是英文教的,很多名词中英文我根本对不上号。还有一方面,我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美国同学并不知道我在和老师或助教说什么。
· 在国外的工作场合讲中文合适吗?
工作场合我一般说英文
@jte
坐标:新西兰
在工作场合我是说英文的拥趸。以前工作的一个地方曾经严令:禁止上班的时候说除英文外的别的语言——因为那个 facility 里的同事有很多是菲律宾人和印度人,也有少数的中国人和本地人(Kiwi白人)。一到茶点或者午餐的时候,大家就会各自抱团说自己的语言。因为感受过自己干坐着听着别的同事用非英语交流的排外感,以己度人,在非独处的工作场合,我一般说英文。
「别处」的一个朋友分享过一篇关于语码转换的文章很有意思。我觉得语码转换的使用,除了文中提出的几个原因(对话导向、身份认同、指示作用和强调作用),常用的口语也会影响到我。比如我不止一次的caught myself在和我完全不会说英文的父母交谈的时候,“and,but,like,then……”之类的单词会很自然地蹦跶出来。
最后想起个事儿。前些年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老公去爬金山岭长城,被一个小贩尾随了大半路。从开始我们就申明了我们不需要任何东西,结果他还是锲而不舍跟着。在我们几次拒绝买东西的情况下,他骂骂咧咧的,其中的一句“中国人就要帮中国人嘛,不要帮外国人”让我印象深刻。尴尬无语之余想着:我在国内有时候也不想说中文呐。
工作语境里,我的中文并没有英语好
@阿熊
坐标:美国
工作上让我用中文交流就会很吃力,因为我所有学术上的训练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很多中文术语我都不清楚,思维也会因为需要在脑内翻译而慢半拍。在工作语境里,我的中文并没有英语好,所以我会更习惯用英文。
但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前段时间有一个博后和我讨论问题喜欢用中文,我就很困扰,起先想用中文配合但后来说得嗓子都疼了,就咬牙换成了英文。最后就变成了ta说中文我说英文这样。
再说一件前两天经历的趣事,我开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德国姐姐,她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以后就很开心地和我说她八十年代来国内留学还会说中文,我就在她的主导下换成了用中文和她聊天。当然,最后开始说正事之后还是觉得英文比较舒服就换回去了。
用英文,是一种礼貌
@M
坐标:美国旧金山湾区
在工作场合尽量都讲英文,除非是对话双方都讲中文而且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有非中文人士出现,我会打个招呼然后转成英文对话。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专业的态度。
私人聚会时,只要在场有一个人不讲中文,大家都尽量讲英文,但是几个人单独聊时会转回中文。幸运的是我们这里中国人够多,讲不讲英文都能能找到足够多人搭伴儿。
用中文面试还不如用英文
@洛小梳
坐标:美国中部某小城市
我碰到过一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是我一次面试一个美国公司,但面试官是一个中国工程师。面试前我准备得很充分,结果他一上来就和我说,你说中文吧,没事的。于是我就用结结巴巴的中文,夹杂着英文的很多专业知识术语面试了。因为之前并没有准备中文的自我介绍,一时间也转换不过来中英文的思维方式,总感觉自己用中文反倒没有英文顺畅。
· 在国外讲中文,外国人会不爽吗?
反正自己被忽视了就不舒服
@豆腐
坐标:瑞典
不知道你们遇到这种外国人没有,就是明明自己是半路插进一个中文对话中,呆了一会儿发现大家没有转英文的意思,就开始假装听得懂点头,自以为很幽默地说类似“I totally get you” “whatever that means”之类的话,其实就是在提意见……我一开始还挺烦这种人的,后来我也觉得挺有趣的,西方人的 individualism 比较高,不管对方是否故意为之,反正自己被忽视了就不舒服。
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不爽
@洛小梳
坐标:美国中部某小城市
我在美国接触的大多数外国朋友,对说中文的事还是相当宽容的。他们如果真的感觉我在他们面前和别人说中文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了,多半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有什么说什么的性格还挺不错的。
· 那在欧洲这种多语环境下怎么办?
芬兰、瑞典、法国、希腊,情况大不同
@Cathy
坐标:希腊雅典
因为在北欧,西欧和南欧都居住过,所以这个问题我的体会蛮深。
北欧国家本身英语基础好,大家对非本国人的语言照顾是最明显的。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有一屋子芬兰人,里面有一个外国人,大家就会讲英文聊天,但是屋子另外一个角落的两个芬兰人,可能就会讲芬兰语;而瑞典的情况就是,一屋子瑞典人有一个外国人,就连角落的两个瑞典人也可能是互相讲英文。这也是在很多瑞典工作的外国人迟迟不学瑞典语的原因之一,因为没那么大必要。
要说觉得英文不及本国语言高级,当属法国了。
在巴黎居住的时候,因为我自己不会说法语,周围的朋友之间大多是英文交流;而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会比较明显感受到不会法语的不方便,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法国人会偏向于骄傲地说法语而不是英文——即便他会讲英文。
目前居住在希腊,我在努力学希腊语的进程中。与周围朋友的交流大多是英文夹杂希腊语。希腊人的英语听力比口语好,而我的希腊语也是听力比口语好;所以遇到过好玩的情况是:我和希腊朋友的对话,我说英文,她回答希腊语,竟然也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所以说什么语言不是最重要的,乐于交流的态度会让语言的隔阂感减少很多。
至于说中文还是说英文的情况,肯定是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宜。以我个人的情况为例的话,应该会尽量照顾参与谈话的每一位。
如果参与谈话的人都是中国人,当然本国语言更能表达当下的自己。有时候讲哪种语言,或许还会自动切换到某种状态和用词:比方说我说中文的时候会更含蓄克制,英文表达的时候更加直接,也是语言带来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文化影响的体现。
但是如果参与对话的人当中有不懂中文的人,持续说中文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咦,你们到底在说什么这么开心」却一直无法参与的无助感。因为深深体会过因为语言隔阂而无法参与的感觉,所以就不想给对方同样的消极感受。语言之间来回切换,混用的情况是常见的。
我想没有“哪种语言更高级”的问题,只要参与对话的人都彼此尊重,任何能表达意思的语言都可以任意使用。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问题是,遇见过中国人不好意思加入大家的谈话讲英文,因为自己的英语有中国口音;但是很多欧洲国家人的英文口音更重更难懂却放心大胆地讲,甚至有人认为法国口音的英文很性感,意大利口音的英文很可爱之类,而为什么中国口音的英文就是需要改进的呢?或者换种角度说,对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一口英音或者美音的英语才是好英文,中国口音就不高级?
我应该不会把“You don’t sound Chinese”当做完全的褒奖。为什么我不应该“Sound Chinese”, 我就是一个“Chinese”在讲英语啊!
讲中文自带迷之自信
@Xenos-舜
坐标:巴黎
在莫斯科待了一年,巴黎三年,尽管我的积极语言现在是英法俄三语,但是初到莫斯科以及巴黎时,俄语和法语和现在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所以英语好不好成为了是否可以顺利以及迅速融入当地人的很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语言学生,脸皮厚和性格外向的觉悟还是有的,所以我还算是用英文“break the ice”,之后交到当地朋友后,在他们的帮助下一点一点习惯用当地语言做日常交流。就个人经验来说,英语目前为止还是绝对的世界语言,欧洲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并非一定学文科)的朋友,对英文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是国内普遍大学生达不到的。当然这和语言相似度有关,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在英文主导世界语言的背景下出国深造时可谓困难重重,不但得跨过语言关,而更需要跨过心理关。
在欧洲,所有人的积极语言都是默认两种或以上(英语+任意欧洲语言),如果出席国际项目或者国际交流,英语是首选语言。而日常生活当中,在法国当然还是法语是首选语言,一般在巴黎的外国朋友也都会尽量学习法语。在巴黎这种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朋友圈里各种族裔的人都有,所以聚会时绝对不会仅限一种语言,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语码转换的频率很高。
当然身在异乡,遇到同乡人,中文绝对是亲切的语言。
一般聚会上如果有中国朋友在,我们会时不时用中文聊聊,但是如果有外国朋友参与进来的话我们马上会转换到我们共同流利的语言。绝对不会存在中文级别低于英文或者其他欧洲语言的感觉,而是恰恰相反,当我们讲中文的时候,身边朋友都一脸羡慕,希望可以学到除了“nihao”和“xiexie”以外的中文。要有一种“我朋友爱上中国是因为我”的迷之自信,这种自信在好学者的眼里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