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旅行者都需要在这个称谓前加上“职业”的标签。把本职工作做得尽心尽力然后去旅行的人不需要,退休后用积蓄和退休金旅行的人不需要,在旅行社和旅行类杂志工作的人也不需要。那究竟什么人需要?就是那些除了旅行什么都不会或者没兴趣做的人才需要把旅行职业化。比如我。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旅行者的职业化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通过旅行后写书、给杂志撰稿、把旅行时拍摄的纪录片卖给电视台等方式赚取版税和稿费。但此时所得非常有限,尤其在国内稿费标准20年不变的情况下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的前两本书版税加在一起才4万,都不够当时的旅行开支。很多人倒在了这个阶段,一看日子不好过,不得不改弦易辙另谋出路。熬过这个阶段没有诀窍,唯有靠坚持与努力。我也经历过一段物质收入非常贫乏的时期,那时连吃顿肯德基麦当劳都算奢侈,当时的旅行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不务正业。直到度过七年之痒,眼前那条越来越窄的路才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曾有读者写信问我,如果你到了40岁或者50岁仍旧过着动荡的生活,你会害怕吗?我说,会,一定会!但我还是要旅行,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情,也是我唯一愿意付出百分之百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事情。我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直听从内心声音而活。这跟歌手要唱歌,演员要表演都是相同的事情,无论是否有舞台,我们都会演给自己看。除了坚持,还要付出十倍汗水来浇灌这朵希望之花。可能有人觉得我的生活潇洒自在,今天飞趟纽约下礼拜又坐火车去欧洲了,还吃着火锅唱着歌。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几乎每天都要工作,甚至连大年三十脑子里都要琢磨着要写的书要交的稿,这种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生活模式更需要高度自觉,我不能让看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朋友和家人失望。
职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商业化阶段。就是当我们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出版的作品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个人品牌。这时就会有跟旅行相关的厂商机构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这几年我做过的品牌推广广告代言涉及酒店、旅游局、航空公司、汽车、笔记本、相机、户外用品等跟旅行相关的全系产品。同时商业化也是旅行的加速剂,能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如去年的南美之旅就是商业化的产物,试想如果我没有存款,那就没钱买机票;如果我的护照还是白本,那就根本不可能拿到南美签证,也就不可能站上那块色彩异常丰富的大陆。
不过这种商业化也是我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人们总是觉得旅行应该是一件纯粹的事情,旅行者也应当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不该沾染铜臭。但旅行者也是普通人,需要吃喝拉撒,需要孝敬父母,通过努力赚钱养家有何不对。有的人的确只把旅行当爱好当消遣当娱乐,但也请你们把姿态调低一些,不要鄙视那些默默努力的人。
但凡事有度,评价一个旅行者是否在商业之路上越走越远的一个基本标准要看他是否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是否忘了最初的梦想。
这我始终记得。当年出发是因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而选择更能让我激情澎湃的旅途,可随着脚步越走越远,我发现旅行中获得新鲜感的难度越来越高,已经很少有什么风景能让我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哇哦”。如果旅行也成了跟朝九晚五相同的事情,那我会果断放弃,然后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
这件事还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述。姑且把旅行当成一个物件,一个能量盒子,我一直从里面汲取能量。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它已经不能给我更多能量时,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能量盒。
去年四月,我在云南束河古镇找到一块将近3亩的空地。我要把它打造成一个青年旅馆,一个旅行者的汇聚之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家园。我将亲手在这块空地上规划出不同区域,哪里是客房,哪里是餐厅,哪里是露天影院,哪里用什么样的色彩、线条、图案。每个房间都会有不同主题,比如亚马逊、撒哈拉、布拉格,贴在墙上的照片都是让我感动的一瞬,有阳光有笑脸,都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那些死气沉沉的街头雕塑和城市景观。这里还会有多元生态系统,会种当季的花,会结时令的果,还会有猫狗,如果可能,我还想养一匹马。这个青旅会叫做“背包十年”,它将从另一个维度继续我的旅途。
我发现盖一座完全属于自己的青旅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这就是我的崭新能量盒。你看,我并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所谓梦想,就是让人乐意用全部能量与激情去完成的事。
小鹏,职业旅行家、旅行作家。微博ID:@背包客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