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购物欲的人
文|张拉灯
其实我是个没有什么购物欲的人,不是装,是真的不觉得有那么多东西要买。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穷。
仔细回顾二十来年的人生,发现自己最狠得下心买的都是书。我不是在标榜自己多爱看书啊,因为很多书买回来堆积如山但是都没看。主要是从小买玩具家里人就说:咱家穷,买不起这玩具。
一开始,我还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哭闹撒娇,但很明显我妈不吃这套。
况且“咱家穷”这三个字肉眼也是看得见的,所以我渐渐也不说什么了。
到后来我发现,每次去书店要买书,我妈倒是一反常态,挺愿意掏钱的。
虽然答应也比较勉强,但总归你能有指望。
于是我就养成了只要去书店就要买书的“恶习”。
长大后用手机购物,总在搜索栏里去搜书。好几次被朋友看见了说我:你这个有点过分了啊。我也不否认,确实有点过分了,但我也自得其乐。反正书也花不了几个钱(和那些电子设备比确实是)。
后来有一天我问我妈,为啥小时候总给我买书,不买玩具?
您猜我妈怎么说?
我妈说:其实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购物欲的人,不是装,是真的不觉得有那么多东西要买。
连锁反应
文|阳子
购物的连锁反应很可能从一个物件开始。
去年的此时,我收到朋友寄来的一个唱片机,庞大的物件,像一块石头扔进死水般的生活里。彼时我还在西安,城市冬季的雾霾使那座古城附着了过多的颗粒感。除了每日无聊的课程,我定期去学校门口的小吃街买一些刺激味觉的食物,并惊奇地发现药家鑫刺杀案的发生地就在这条小吃街的不远处,血迹和仇恨早已被时间洗净,但颗粒感愈发明显了起来。我有节奏地将污浊的空气吸进呼出,在污浊的城市里,维持同样污浊的一种生活。
唱片机并不高级,入门款,千八百块,但足以抚平所有的颗粒感,让我从贾平凹的废都一下子进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连同唱片机一起寄过来的,是一张Simon&Garfunkel。《寂静之声》随着唱针旋转响起的时候,我短暂地想起了电影《毕业生》,60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动荡与迷茫的青春被记录下来,成为审视那段历史的一个窗口。
自那之后,我开始购入唱片。完全崭新的消费领域,不敢莽撞,先从二手货开始。便宜的二手唱片,有很多淘自国外的廉价摊位,无法在国内的音乐软件上找到原曲,只能凭感觉购入。那段时间,我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购物体验,来自人对未知天然的兴趣。在那些全凭缘分买来的唱片里,有一张外壳有明显被火烧过的痕迹。唱针沿着已有的轨迹行驶时,我仿佛听到了另一个人的生活、情绪、对这张唱片已然消解,并在别处重生的欲望。
一如年轻的动荡,今年我搬到北京,斥“巨资”将唱片机寄了过来,开始在鼓楼东大街淘昂贵的一手唱片,生活因此多了一笔不可忽视的开销。对未知的体验已然消亡,购物开始呈现熟悉且无聊的那一面,裹挟着消费主义向我袭来。踏入唱片店的门,感受欲望的膨胀,在眼花缭乱中挑选一张带回家,大部分时间搁置一旁,让它更多地成为一种摆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前些日子,在唱片机即将落灰的时候,我心血来潮,拿出新裤子《GO EAST》专辑来放,唱针行至第二张的D面时,静默如潮水般突然袭来。那是没有刻任何音乐的一面,在我来不及思考的生活中急速拉扯出一片真空。连同秋日的阳光一起,我突然感受到一阵美妙,那是购物所不能带来的,天然的,与欲望无关的欢喜。
我的双十一
文|徐同欣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一年一度的狂欢。
恋物的我购物车常年爆满,每当看上新宝贝,总要先清掉几样旧的。东西在里面放久了,会缓慢释放掉它们勾引人的气质。半年前囤的手账贴纸、钢笔墨水,三个月前看中的全套厨具、多肉植物,所有的都记录着我生生不息的欲望。有时看着我曾经心心念念的好物,心想那里装的是不是个分裂的人格。
购物车就如同一户人家的冰箱,足以让人窥见一种状态。随着年纪渐长,我买的东西也开始实际起来。秋意渐浓,树叶渐黄,头皮开始发凉。帽子围巾必不可少,暖宝宝贴片家中常备。改改数量,凑凑优惠,最重要的,是把为全家添置老王生发液提上日程。
买东西总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唯有想买让我恒常快乐。各式各样的物,流水般经过我的生活,有时甚至忘了自己买过什么。一次例外,是在同城的网店买了猫。毛茸茸的娇小生命在笼中一路朝我哀嚎,让我感到往后必须对它负责。 而今曾经的“小物”已长成了胖子,从此每年双十一,全家的热忱是为它添货。
我曾向往着窥见身边人购物车,就像我喜欢进陌生人的房子,喜欢观察所有人桌面的摆设。然而我也向往那些购物车里空空如也的人,他们的心不对购物敞开,在我迷恋的物的狂欢中置身事外,冷眼观火。
也许有一天,我也学会了“断·舍·离”,但显然是这个双十一之后再说。
野心让购物变心
文|专三千
我们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精明,他们凭空制造出了一个消费月。
制造出一个消费节点远比制造出一个消费需求要难。
比如:我告诉你,这是一台很先进的手机,它用了最好的芯片,它可以拍清楚30米外楼上那只停在避雷针上的麻雀。这样推销要让你直接掏钱是很难的,因为你考虑的是,我有没有这个需求。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台很好的手机,只有在今天买才能便宜600块。你很可能就掏钱了,因为这时候占据你大脑的观点是——在今天这个节点买能便宜600块。省钱,每个人都很需要。
这个时间节点会逼迫我们思考:我们“还”需要什么。
是自己在逼迫自己消费。
当然,志向远大的商家不会满足于此,他们需要你顺带着逼身边的人一把。
一位醉心考证的朋友最近把微信关了,因为失联多年的老友忽然开始联系他,让他帮忙领红包提现、盖楼。
不想做社交的购物软件不是好购物软件,每个有野心的购物软件最后都会变心。
十一月的顾客是最惨的顾客,我们真金白银地花钱,厚颜无耻地推销,彻夜无眠地刷数据。
在那个凌晨,精神恍惚的消费者顶着黑眼圈,看着折现的十几元现金红包和复杂的满减算法,默数着倒计时抢前30秒折扣,总有些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疑问:我明明在购物,为什么感觉在加班?